« 英语中的二十四节气 | 首页 | VOL vs. VLK »

分类: 影音界

2003年12月27日

手机DVD ¥11.50

 冯葛配--手机

在家乐福买的正版,包装上写着“惊天动地 质量信得过 冯葛配”,实在是不知所云。刚开始放我就不乐意了,片头广告和预告片制作粗糙不堪,真气死我了,我们国产电影大碟就这质量!还好意思叫我们支持正版,只怕是叫我们支持你们的荷包吧?!@#$%^&~~~

老婆说(老婆说的都是红头文件):“一般,可能期望值太高了,不过回头再仔细想想剧情,真也没什么精彩之处,除了那几句牛三斤的唱词还有那么点印象……”

上网看了些评论,这两篇比较有意思,转载来大家看看~~~

1.

  昨晚看了《手机》唯一的亮点--张国立的扮相可以演蒋介石。
  虽然表面上这部片子在播出前改变了些炒作策略,似乎也要按照冯小刚所讲的思路“不是一部完全的喜剧色彩的贺岁片”(原话我忘记了),还号称是献给所有拥有手机的朋友的电影。看完以后,感觉这些话都是噱头,哪跟哪啊?没劲的故作深沉。按照片中透露的那些元素,这本应该是拍的很有戏的一部片子,但那些情节总是在你刚有点胃口的时候就进行不下去了,没看过原作,但我想如果原作不精彩估计精明的冯也不会选这剧本,改编成电影后给人这种印象除了编导和导演还能怨谁?
  冯似乎固执的一定要保持一个原作的完整性(原作没看,我给他找个堂皇点的理由吧,怎么也是名人),把穷乡僻壤的农村旧时回忆作开场白,以后也给那里留了不少的篇幅,感觉和片子的整体就没什么大关系(为了铺垫葛优的性格历程吗?后面没怎么看出和葛优的表现有什么照应来)一共剪成90多分钟的电影有点割裂的意味,为了不太生硬的切换这两个场景还要让葛优来回穿插去平衡,没了重点,要表达的中心完全为了周全剧情而冲淡了,范伟的出场也似乎只是为了堆积点人气,毫无必要的人物。也包括他的奶奶(这个还能理解,贺岁吗,熟人都得露个脸,可是都给安排的画蛇添足了)。那些该高潮的或者想要高潮的剧情一个也没出现,这要是部艺术片还可以勉强接受平淡的过程,本就是冲着票房直奔而去的冯看来连自己的目的都给忘记了,真把自己当成了即能左右商业市场还能兼顾艺术需求的大家了。这样的片子怎能拍好!!!!在商业上即使成功了那也和本片的质量毫无关系,而在艺术上,我觉得已经可以枪毙了。(注射也行啊)
  感觉都还是很烂(我个人感觉用这个字不算过分,和大家并不是满怀的期待比起来,真的是一坨S)
  觉得手机屏幕上应该打上“2003,冯小刚,失败之作” 剧情安排的失策让我已经无心评价演员了,唉!之前听说的介绍说怎么好,只能解释为皇帝的新装,不好意思说他烂!!!


2.

“冯小刚”这三个字已经成为了中国电影中的一个独有的品牌,每年到了年底的时候,就会有无数电影观众等着他给大伙儿端上一道叫“贺岁片”的大餐,然后大家高高兴兴吃了它再去看春节晚会。

虽然俗,但成了民俗后,大家也就不能不把它当回事了。对于冯小刚来说,这也算是功成名就了,只要在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的呼声中走下去,冯导就能在他自己圈出来的这块地里继续称王称霸,估计短时间内是不会有人出来和他单挑的。

只是,对于干电影这行的人来说,在这条著名的“充满鲜花和陷阱的道路”上趟得久了,就难保人不会有什么想法。现在的《手机》一出来,大家就看出来了——冯导是打算转型了!

虽然冯导自己一再声称,只要在年底这个档期上映的电影就都算是“贺岁片”,但以普通观众的眼光来看,象《手机》这样的片子实在是有点和大家已经习惯的“贺岁片”搭不上界——有哪儿的贺岁片让人看了浑身冰凉的?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手机》是一部还算不错的电影;但从贺岁片的角度来说,《手机》是一部让人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的电影。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一开始旁边的观众还努力地从电影中捕捉那些搞笑的场景和对白准备乐一下,可越到后来就越笑不出来,最后散场出来的时候,观众即使没到面如死灰的程度,也差不多可以说是汗流浃背了。

冯导这是怎么啦?大过年的怎么就不让我们痛快呢?

我的感觉是,这都是“转型”惹的祸啊!自从冯导被贴上了“大陆贺岁片第一人”的标签后,观众见了葛优就想笑,见了小刚就想乐,简直快成了生理反应了。但对于冯小刚来说,随着他在票房上的日益成功,当温饱问题解决以后,有些以前被压抑住的小想法就开始逐渐冒头了。《一声叹息》就是他的一次小尝试,但因为各种原因不是很成功,只好等待机会再重新来过。

而《手机》就是这个机会。不过对于任何导演和演员来说,既然是转型,那就一定会有弯路和歧途。我们很少能看到导演和演员转型能一次成功的,金凯利和梅格瑞恩一直到现在都没转过来,斯皮尔伯格和黑泽明最初的转型也都是失败的。虽然我们也希望冯小刚能一次就拿出让大家绝倒的大师之作,但眼下看来他这次是没走对路。

如果从冯小刚自己的电影创作历程来看,《手机》甚至都不能算是他自己的水准之作。和冯小刚以往电影的那种小品风格的剧本相比,刘震云在《手机》这个剧本上的努力还是很明显的,故事结构很完整,人物也还比较鲜明。虽然部分对白和剧情上还带着冯小刚本人的风格,但整体上来说这个剧本是一个基础非常好的剧本。

但是看完整部电影后,发现冯小刚他可能思考了很多方面,但最后在电影中体现出来的却实在是太少,甚至有可能和初衷相比已经走样了。在他目前这个情况下——电影局不干涉他的剧本,拍摄的资金基本上要多少有多少,手里还有国内最好的演员,班底也是国内一流水准——最后拍出来的电影还是这个样子,实在是让我不能满意。

从影片整体的感觉上来说,我感觉冯小刚在影片的整体节奏把握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于导演来说,对电影节奏的控制,是一种发自本能的反应,几乎是不能靠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做到的。而冯小刚以前的电影基本上都是小品拼贴式的结构,在影片整体节奏的把握上,即使有缺陷也不是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在他以前诸多的电影中,人物和剧情的发展都是段落式演进的,只要把每个段落处理的足够精彩就可以满足观众娱乐的需要,很少需要通盘考虑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剧情的演变。但这次他拍的是一个很完整的故事,甚至在影片开头还专门交代了主人公严守一的童年往事,而这个成长的环境也必然会对成年后的严守一为人处事的方式产生影响。但我们在整部电影中并没有看到前面的插曲对整个人物的性格变化起到什么作用。而对于刘震云小说中非常重要的“故乡”概念,在这部电影中也没有得到深化,只是简单地用“故乡”和“都市”做了符号化的对比,没有能够将刘震云原著小说中那种故乡与严守一灵魂深处血脉相连的关系体现出来。

这种对于人物和剧情整体控制上的缺陷,在几处时间和空间的转换点上显得格外生硬,即使靠上字幕解说和冯小刚自己出来念旁白都没有能够弥补这种明显的断裂感。也就是说,当冯小刚面对一个比以前更庞大和复杂的时空关系时,他在调理时已经开始感觉到吃力了。还有另一种可能,在冯小刚接受媒体采访时他也提起过,有可能是在拍摄时出于习惯或为了放心,他拍了不少按照他一贯路数走的戏份,到了剪辑阶段,他发现这些搞笑的噱头基本上是游离于这个剧情之外的,于是不得不痛下杀手剪掉这些场景,以保证故事的主体不受这些喜剧风格因素的影响。但这么剪辑的结果,就是在影片时空中留下了若干黑洞无法填补,导致剧情不得不跳跃着发展。

对于现在已经被称为“冯爷”的冯小刚来说,他现在也到了渴望表达更深刻思想内涵的阶段,而从他的人生经验和阅历来说,也该有这样的表达冲动了。从他近年来一直念念不忘的《温故1942》这个剧本来看,冯小刚已经开始向着这个方向努力了。而《手机》应该是他开始尝试的第一步,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一些冯小刚试图用完整的视听语言进行庞大叙事的努力。但从《手机》中的表现看来,目前阶段的冯小刚对于电影的认识和对技术的掌握已经开始制约他的表达了。现在他面临的就是——熟练的工匠是可以靠努力学成的,但成为大师就要靠天分了。当冯爷隐隐显露大师迹象和趋势的时候,他有点象百尺危楼上的顽童,虽然抬手可摘星,但天堂地狱只差一线。

而我们就是楼下的看客,着急也没用。是福是祸,只能看各自的造化了。


看完后第二天起床已经没什么印象了,我想如果有人问我对《手机》的看法,我想我会用一个动作来表示--葛优那个经典的面对一通闪光灯一晃悠~~~

Posted by POPOEVER at 2003年12月27日 23:59 | back to top
Featured

Trackback Pings

本篇日志的回溯引用地址:

http://plod.popoever.com/acp630/mt-tb.cgi/66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说老实话,做开心人,欢迎您留露箴言
即便如此,也请遵纪守法,勿放厥辞
汝国如汝母,辱国如辱母,吾辈当自强
您的观点仅代表个人,与本站无关,望请自尊

Thanks for signing in, . Now you can comment. (sign out)

(If you haven't left a comment here before, you may need to be approved by the site owner before your comment will appear. Until then, it won't appear on the entry. Thanks for waiting.)


Remember me?